西安万人坑来历

“万人坑”里埋着一段历史。

“万人坑”,地处榆林南门口。民间因明末李自成攻克榆林城,埋葬无人认领的死尸而得名。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陷关中,意欲东进北京。为后顾计,图谋榆林。

据《榆林市志•大事记》:“崇祯十六年(1643) 十一月,李自成归里扫墓,并派左营权将刘方亮、后营制将军李过率大军攻榆林城,总兵王定逃走。十二月,李自成义军攻占榆林城,明将尤世威、李昌龄、王世钦等或战死或被俘处死。”

据《明史•尤世威传》:“明年(崇祯十六年。本博注)十月,李自成陷西安,传檄榆林招降。总兵官王定惧,率所部精兵弃城走。时巡抚张凤翼未至,城中士马单弱,人心汹汹。布政使都任亟集副将惠显、参将刘廷杰等与众议城守。众推世威为主帅。无何,贼十万众陷延安。廷杰募死士,乞师套部。师将至,贼分兵却之,攻城甚力。官军力战,杀贼无算。贼益众来攻,起飞楼逼城中,矢石交至,世威等战益厉。守七昼夜,贼乃穴城,置大礮轰之,城遂破。世威等犹督众巷战,妇人竖子亦发屋瓦击贼,贼尸相枕藉。世威被执,缚至西安。自成坐秦王府欲降之,世威不屈膝。自成怒,杀之。 ”

可见,此战之惨烈!

另据相关文献,尤世威背水一战,烧杀全家百余口!

据李春元《明朝榆林总兵•榆林史上最“黑暗”的一天》:“崇祯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是榆林城历史上最黑喑的一天。这天下午哺时(申时,即三至五时 )从东南城拐角处传来一阵闷雷般的轰鸣,全城为之震动。义军(李自成军队)终于将地洞打到镇远门与魁星楼之间的城墙底下,并且引爆了填满地洞的炸药。守城的士兵从垮塌的城墙上坠落下去,攻城的义军从垮塌的城墙上冲杀进来。守军阵脚大乱,人自为战。市民们纷纷爬上屋顶,揭下屋瓦向义军士兵头上砸去 。激烈的巷战一直持续到天黑 。从镇远门到文昌阁 ,从文昌阁到新明楼的大街上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第二天一大早,躲在店铺里的百姓都无法打开店门。十冬腊月天寒地冻,鲜血与尸体凝结在一起,惨不忍睹。此后,那一段被轰塌的城墙虽然经过几次修复,总是修不好。时至今日,那段城墙的外包砖仍然以动态的曲线排列,似乎随时都要垮塌的样子,它以弯曲的躯体见证着那段不屈的历史。那年腊月,榆林城处在白色恐怖之中。大街小巷堆满了不化的冰雪,活着的人们无一例外地穿着白色的孝服,戴着白色的孝帽为死去的亲人送葬。南门外、西门外、东门外和北城外新添的坟墓上插满了白色的引魂幡,在凛冽的寒风中顽强地摇曳着,城里城外不时传来野狼的嘶鸣与疯狗的嚎叫。淸理尸体的工作整整进行了一个多月,义军士兵的尸体与无人认领的尸体都埋到西南城外的万人坑里。据不完全统计,守城兵民死亡5000多人, 突围逃亡 1000 多人,幸存1000多人;义军阵亡3000多人,冻死冻伤 2000 多人,逃亡1000多人。”

后“义军”轻取宁夏,扫除晋陕以西之患,为东取北京,建立“大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万人坑”也从此留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里居住人口复杂,名声一度不好。后经拆迁改建,面貌焕然一新。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里,白灵提到过一个万人坑。历史上,北洋军阀刘镇华曾率十万人围困西安。至解围时,包括阵亡将士在内,西安城内有五万多人死亡。

后来,在于右任的主持下,修建公墓和纪念馆,并以公墓为基础建设革命公园。如今,公园已成为守城之战的记忆。

西安万人坑的名称来自于在围城期间的悲惨历史。1926年,陕西军阀刘镇华包围了西安城,这场围城战持续了八个月。在这漫长而艰难的日子里,得于右任积极奔走,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并最终解围西安城。然而,战争的代价是惨重的,大约有5万名军民在城中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亡。

为了纪念这些无辜的生命并尊重他们的牺牲,人们开始收集这些遗骸,修建了两个被称为“万人冢”的墓地。这两个墓地后来被整合为一个公共纪念公园,名为革命公园。

这个公园不仅是对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纪念,也是对那个时代历史的反思。它提醒我们珍惜和平,记住历史,避免重蹈覆辙。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