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琼剧的由来和特点和乐器

流行于海南省的民间戏曲,因海南岛旧称琼州,故名琼剧,又称海南戏。源出江西弋阳腔,明代中叶经闽南、潮汕传入海南岛后,吸收当地民间小调,逐渐方言化、土调化,继而发展为琼剧。

曲调由前期带帮腔的曲牌体演变成后期的板腔体,有中板、数字板、自由板、程途、古腔等类。

乐器上,早期只有锣鼓、笛,称“锣鼓吹打”;后以竹胡、唢呐、大管、三弦为主。表演上分生、旦、净、末、丑、杂等六大行当,各行当中仍可细分。旦、净惯用假嗓,其余行当均唱本嗓。传统剧目有1500余种,以《搜书院》、《红叶题诗》、《海瑞回朝》等最为著名。

海南琼剧又称琼州剧、海南戏等,起源于海南省海口市、定安县等地,是海南省的唯一地方传统戏曲剧种,也是闽南语系的传统地方戏剧之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由来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

- 明朝中叶,弋阳腔传入闽南、潮汕后,传入海南岛,吸收当地民间小调,逐渐方言化、土调化,继而发展为琼剧。

- 清朝咸丰年间,梆簧声腔传入海南,琼剧在吸纳外来戏曲艺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更新,演化成以板腔体为主、兼有少量曲牌、用海南话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

琼剧的特点有: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体制;旋律宛转悠扬、优美展阔的腔调;载体丰富多彩,既有高亢激昂又有委婉绵柔。其乐器早期只有锣鼓、笛,称“锣鼓吹打”,后以竹胡、唢呐、大管、三弦为主。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