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年俗

饮食类

喝鸡汤

过年喝鸡汤对于湖北的乡亲们来讲,是必不可少的。鸡汤象征着“清泰平安”,新年第一餐喝鸡汤,能给家人带来好运与祝福。分食鸡肉的也很有讲究,当家做主的人要吃鸡骨头,表示“出人头地”;主要劳动力则吃鸡爪,表示“新年抓财”;被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吃鸡翅,寓意着“展翅高飞”。

水煮蛋

在沙市、荆州一带,新一年吃第一餐有个奇特的风俗,那就是吃荷包蛋,这意味着新的一年里,家人都能“实实在在,吉祥如意”。不仅是自己家人,有朋友和亲戚来了,也要加入吃蛋行列,并且数量要加到2个,选蛋也有讲究,须是煮得很嫩、能透过蛋白看见蛋黄的荷包蛋,寓意着“银包金,金缠银,得金得银”,新一年大家都财源滚滚、大吉大利。这里提醒大家不要贪吃鸡蛋黄哦,尤其是胆固醇高的亲们~

白蒿菜

新的一年第一顿饭,湖北秭归有些地方会吃油炸白蒿,取其谐音“百好”,图个好彩头,不过这还是第一次听说白蒿还能油炸后食用,貌似是用白蒿加鸡蛋、面粉、水,放在油锅炸。但我知道白蒿可以用来做蒿菜粑粑,皖南地区有这个传统,将糯米和白蒿磨成粉后,加入腊肉、酸笋等内馅,做成一个个胖嘟嘟的包子。不过他们是清明节前后吃,秭归人则在春节就开动了。

糍粑

湖北各地过年都要吃糍粑的,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事实了。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奇特的习俗由来或许大家不知道。在以前,湖北新年头三天是不让煮生米的,必须吃去年留下的剩饭菜,因为剩饭不好吃,逐渐演变成吃面条和糍粑了。在孝感,家里来了拜年客,一定要以糍粑招待,俗语中有“拜年拜年,糍粑发裂”。可见糍粑在春节的重要性,看到糍粑就想到过年,一种莫名的小兴奋~

三全菜

湖北武汉人以前过年时,年夜饭桌上绝对少不了“三全”、”三糕“、”三丸“,这三全分别指的是“全鸡、全鱼、全鸭”、“全糕指的`是”鱼糕、肉糕、羊糕“、”三丸指的是“鱼丸、肉丸、藕丸”。有无丸不成席、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一说。现在大家喜欢在桌中央放一口火锅,放完鞭炮,全家人围团坐,热气腾腾吃年夜饭,真的很开心!

礼节类

除夕夜

湖北人以前过年时,男人一定要在除夕当天,挑水把水缸蓄满,至少要够家人使用3天,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有自来水后,该习俗无形废止。女人则无论再忙,也要给家人做好鞋子,象征“过年穿新鞋(Hai),喜事一起来”。然后要将牲畜喂饱,嘱咐狗不要乱吠,以免吓跑财神。天亮前吃饭,“越吃越亮”,全鱼不能动筷,因为要“年年有余”。

拜年

跨完年就开始拜年了,年初一拜父族,年初二拜母族,年初三拜妻族。年初三以后拜亲友要先拜那些比自己有钱有势的,这叫“人往高处走”,表示自己在新的一年会步步高升。但是在孝感,人民信奉的又是“拜年无大小”,来者皆是客。

讨吉利

中国人过年最爱讨吉利,湖北人也不例外。除夕夜要贴对联是必须的,还有换门神,以前的门神的形象是古代勇士成庆的画像,到唐朝换成了秦琼、尉迟恭大将两名将军,纳福迎祥。孝感人还以初一这天听到的飞禽叫声来判断新年的生产情况的习俗。五更鸟先叫就宜于养鸭;鹊先鸣宜于养鸡;天亮时麻雀噪飞就是丰年;人们还认为初一听到狗群吠不是好兆头。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还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

避禁忌

以前的人们很在意过年时不要触犯一些禁忌。比如说大年初一到初三不能扫地,否则会把好运扫出门外;不能与人争吵,也不能说脏话,不然新一年运气会不好;打碎杯碗后要说“岁岁平安”。不能洗衣,因为码头被水神封锁,任何人都不能去动。总之就像仙桃地区民间歇后语一样:初一拜年――拣好话说。

湖北春节习俗2

在我们荆州民谚说:“叫花子也有三天年”。除夕到年初一,男女老少穿戴一新,喜笑颜开,参加迎春纳福大年拜贺。如“开门礼俗”就有开门炮、出行、拜年、拜年酒、贴春联、贴年画等。

“玩春景”的活动就包括玩龙灯、舞狮子、采莲船。荆州民间在元宵节张灯观灯,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有了灯事活动,隋、唐、五代到汉代,出现了各种制作精巧、独具匠心的花灯,其中镂刻金箔的“鱼形灯”最引人注目。还有鱼虾灯、莲花灯等,可能荆州自古是鱼米之乡的缘故。

湖北的春节祭祖,闹元霄。车票从腊八节前开始涨价进入春运,腊月24为小年,我们把它称为预备年,规模不大要吃好。大年三十中午吃团年饭,首先敬菩萨,再敬祖宗。晚上在蚊山上给亲人送亮,就是送灯照明,然后烧点钱。

初一逢人祝福拜年,也有给去年死的人拜新年。

十五要吃汤圆,玩龙灯,晚上还要给亲人送灯。湖北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土地庙,春节期间要去拜访。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