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1.刘堡减水闸

刘堡减水闸位于扬州市大运河宝应段大堤的东岸,是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的水工设施。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经过多次修缮,清乾隆年间逐渐淤塞废弃。现为遗址状态,为青石砌筑,堤坝、闸墙、堤坝以及西侧摆手基本保存完好,可清晰地看到木桩基础、堤闸石工以及水闸设计与两侧水位的关系。

2.刘堡减水闸

刘堡减水闸位于扬州市大运河宝应段大堤的东岸,是调节运河与宝应湖之间的水位差、保障漕运水位、保护大运河堤防安全的水工设施。刘堡减水闸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后经过多次修缮,清乾隆年间逐渐淤塞废弃。现为遗址状态,为青石砌筑,堤坝、闸墙、堤坝以及西侧摆手基本保存完好,可清晰地看到木桩基础、堤闸石工以及水闸设计与两侧水位的关系。

3.邵伯古堤

邵伯古堤是位于江都市邵伯镇甘棠社区以西的运河故道东岸的一段古运河河堤。始建于宋代,用于防止邵伯湖湖水外泄,保持运河水位。明代以后,运河成为淮河的入江通道,河床逐年淤垫升高,运河逐渐成为悬河,对运河以东地势低洼的里下河地区形成巨大威胁,此段大堤作为防洪屏障被不断加高加固。邵伯古堤的修筑,使邵伯段大运河脱离湖面,成为独立航道。同时,古堤也是抵御淮河洪水,保障邵伯镇安全的重要屏障。古堤现存部分南北长300米,截面为梯形,下底宽8米,上口宽2.5~3米,高5米。

4.邵伯码头

邵伯码头是位于邵伯运河东堤上的四个古码头遗址,自北向南分别称为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自从邗沟贯通江淮,邵伯成为南北往来必经之路,船舶往来日渐繁盛,因此在邵伯镇明清大运河故道两侧形成了大量码头。公元18世纪时,修建邵伯运河东岸大堤,同时修建了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共四座现存的码头。1936年运河改道之后,这些码头也被逐渐废弃,现作为遗址展示。

5.瘦西湖

瘦西湖位于扬州市西北郊,是从清代扬州城北垣绵延至北郊蜀冈的狭长水体,总长约4.5公里,宽度约13~116米。瘦西湖是由隋唐大运河水系和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城壕连缀而成的带状景观,始终与大运河保持着水源相通的互动关系。

瘦西湖最早的两段水体形成于隋代。宋元时期,与城壕连接成一个更大范围的水系,成为扬州城的西护城河。瘦西湖水道沿用历代扬州城护城河,并经人工疏浚、凿通,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形成一条连贯的细长又富曲折变化的线形水体。瘦西湖是大运河的支流,同时也是大运河上独特的文化景观,瘦西湖作为扬州城市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多条河道与大运河相连。瘦西湖反映了大运河沿线经济的繁荣和由此而生的文化发展情况,是与大运河带来的思想、文化、技艺的交流和汇集密不可分的运河文化景观。

6.天宁寺行宫

天宁寺位于扬州明清城北郊外城河边,是清代帝王南巡时驻在扬州的行宫。天宁寺位于丰乐上街3号,地处清代扬州城的北护城河北岸,南对拱辰门(又称天宁门)。始建于东晋,经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格局为清同治年间修复后的遗存。天宁寺现状保存完好,由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东西廊房及配殿组成,现作为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对外开放。

重宁寺与天宁寺隔路相望,并称“双宁”,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现存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建筑三进。重宁寺位于长征路15号,南邻天宁寺,寺中主体建筑与天宁寺位于同一轴线,亦为清代8大名刹之一。重宁寺是清代皇帝南巡的重要史迹,乾隆皇帝赐“普现庄严”、“妙香花雨”两额及大量诗文、楹联。

7.个园

个园是清代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建成的宅园,占地24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000平方米,为前宅后园式江南私家园林。个园的住宅部分位于个园南侧,坐北朝南,占地35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住宅由西、中、东三路建筑组成,前后各三进,各路建筑间以火巷相隔。整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是扬州盛极一时的盐商文化和民居文化的珍贵遗存。

8.汪鲁门宅

汪鲁门宅位于扬州古运河边,始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是江南典型的盐商大宅,建筑面积1700余平方米,布局规整严谨,体量宏大,用料考究,装修精致。现存遗产面阔三间,在同一中轴线上,前后九进,分别为门楼、大厅、二厅、住宅楼等,总长115米。

9.盐宗庙

盐宗庙位于扬州市区康山街20号,东、南临扬州城区大运河,西侧有何园、卢氏盐商住宅等文物古迹,北侧为天主教堂,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始建于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两淮众盐商捐建,原有殿宇五进,庙后还有戏台,作为祭祀夙沙氏、胶鬲、管仲等盐业历史著名人物的祭祀场所。后改为祭祀曾国藩的祠堂。盐宗庙充分证明了扬州盐业在大运河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盐宗庙现保存完整,2006年修复后对外开放。

10.

卢绍绪盐商住宅

卢绍绪盐商住宅坐落在老城区康山街22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是大运河扬州段现存规模最大的盐商住宅建筑之一,也是大运河沿线晚清盐商大型住宅的代表。现存建筑前后共九进,占地约5000平方米,主要建筑及园林有正厅、藏书楼、意园等。现作为扬州淮扬菜博物馆对外开放。

剩余: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