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技术及病虫防治要点

(1)选地整地

① 选地:高产玉米田要选择地势平坦、耕层深厚、疏松透气、保水保肥能力强、土壤肥沃的农田;不要选择地势低洼和盐碱地块种植玉米。

② 整地:整地前要了解土壤墒情,黏土宁可偏干不偏湿防止板结;翻犁前每亩施1500公斤以上施农家肥或有机肥,翻犁后晾晒1天-2天,促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2)种子处理

① 品种选择:选择适宜在本地推广的国审或省审玉米品种;选择抗病、优质、高产、耐密的玉米品种;选择中早熟玉米品种。

② 种子要求:选择纯度高、发芽率高、活力强的优质种子,要求种子纯度≥96%,净度≥99%,种子发芽率≥85%,含水量≤13%,同时必须是包衣种子。

(3)播种方式

① 播种深度和密度:多数情况下,购买的玉米种子直接进行播种(甜玉米除外)。可以采用机械播种或打塘播种两种方式,种子播种深度一般3厘米-5厘米。目前玉米品种多数为半紧凑株型,种植密度每亩4000株-~4300株较为适宜。 ② 科学施底肥:播种覆土前施入底肥,每亩施氮磷钾三元复合肥20公斤-30公斤,或施玉米专用复合肥、缓释肥。底肥与种子分开3厘米-5厘米,防止烧种和烧苗。

(4)田间管理

① 间苗定苗:玉米出苗4片-6片叶时进行间苗、定苗,拔除过密和发育不良的弱苗,确定田间种植密度。

② 中耕除草:间苗定苗期中耕除草一次,深度以3厘米-5厘米为宜,苗旁宜浅,行间宜深,可以疏松土壤,流通空气,提高地温,促进根系的发育,还可以消灭杂草,促进幼苗健壮生长。大喇叭口期中耕除草并培土,培土垄高15厘米-20厘米,促进根系生长,预防倒伏,并有利于雨水排放。

③ 追肥:第一次追拔节肥,拔节后10天内追施,每亩追施尿素15公斤左右,肥与苗的距离5厘米-7厘米;第二次追肥在玉米抽雄前10天-15天大喇叭口期施入,每亩追施尿素25公斤左右,可促进穗大、粒多,对后期籽粒灌浆效果良好。

(5)病虫害防治

① 选用抗病玉米品种。

② 合理轮作,可以改变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组成,抑制或杀死一些病原菌;而且使寄主(玉米)专化性的病原菌得不到适宜生长和繁殖的寄主,从而减少病原物的数量。

③ 加强田间管理,清理玉米病株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减少病菌侵染源;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消灭虫卵和幼虫,从源头上加以控制。

④ 常见病虫害及化学防治方法:

地下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根蛆等,播种时可以伴施辛硫磷防治;也可用毒饵诱杀幼虫,将嫩青草或菜叶切碎,用50%辛硫磷或90%敌百虫20倍液喷洒在草料上,拌匀后在傍晚分成小堆放在田间。

粘虫:用4.5%高效氯氰菊酯50毫升1500倍-2000倍液,或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均匀喷雾在叶面。由于粘虫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在上午10点以前或下午4点以后施药效果最好。

草地贪夜蛾: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喷施,幼虫期可用10%氯氰菊酯乳油1200倍-1600倍溶液在玉米叶面均匀喷雾,也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4000倍溶液叶面喷雾。

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发病初期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隔7天-10天防一次,连续防治2次-3次。

灰斑病:玉米开花授粉后或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600倍-800倍液,喷雾防治,7天-10天后再施1次药。

锈病:发病初期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2000倍液,或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进行喷防,每隔7天-10天喷施1次,连喷2次-3次,用药最好轮换使用。

纹枯病:发病初期用5%井冈霉素水剂1000倍-1500倍液,或用40%菌核净1000倍液喷雾,或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重点喷雾玉米基部、保护叶鞘。

白斑病:发病初期可选用丙环唑、嘧菌酯、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喷雾防治,减轻病害扩展。

穗腐病:抽雄期喷洒50%多菌灵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重点喷果穗和下部茎叶,隔7天-10天1次,连续喷施2次-3次。

(1)选择适宜当地种植、通过国家或本省审定的玉米品种,购买正规包装的玉米种子。

(2)注意当地播种节令,并且地温稳定达到10℃以上。无灌溉条件的田块,结合雨季播种,避免苗期干旱造成缺苗、不出苗现象。不要晚于当地播种节令,否则会影响玉米正常生长发育及籽粒后期灌浆和脱水。

(3)结合玉米品种特性,控制种植密度。如果种植密度偏低,植株群体少,尽管果穗大,亩产量一般较低;如果种植密度过高,后期容易倒伏、倒折,造成产量损失。因此在种植前需要了解玉米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种植密度。

(4)注意田间水分管理,避免田间干旱,在生长期内土壤持水量不低于60%。玉米田土壤持水量标准:播种期60%-70%,苗期60%-65%,拔节至乳熟期75%-85%,成熟期60%-70%。

(5)把握好追肥时期,拔节期前过早追肥,往往会导致玉米徒长,根系孱弱;灌浆期过量追肥,会造成玉米贪青晚熟。追肥时要做到覆土深施,减少化肥流失。

(6)遵循玉米病虫害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交替用药,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掌握农药安全使用间隔期。

(7)玉米完全成熟后收获,表现为果穗苞叶枯白,籽粒出现黑层,乳线消失;适当晚收有利于玉米高产、优质。

剩余:2000